在京津冀城市群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背后,密布着一条条环环相扣的绿色供应链网。比如,天津中集集装箱有限公司(简称天津中集)60%的原材料是钢材,这些钢材从曹妃甸装车,运到天津最快只要1个多小时;再比如,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简称利民调料),辣椒种植基地设在唐山、辣酱加工厂设在天津,成品辣酱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这些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带动了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回收等上下游一连串配套企业共同向“绿”发展。
用循环水作为冷却塔的介质,用水量同比节约85%以上;通过用大罐和锥形不锈钢循环桶替代以往的油漆桶,集装箱危废处理费同比下降60%……在“双碳”背景下,“减碳”贯穿于各领域供应链的诸多要素环节中。
在供应链上拧紧“节能”阀门,一方面,形成绿色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也使链上企业的产业布局有了更多联动空间。
从“链”上降能耗
每天,50多吨腌制辣椒被一辆辆货车运送到利民调料的原料存放基地。它们的源头,要追溯到1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唐山市。在那里,利民调料自有3000亩辣椒种植区,每年产出1万吨左右的辣椒。每年9月,新鲜采摘下的辣椒经过挑选、清洗、烘干、腌制、罐装等多道工序后,成为招牌辣酱摆上百姓餐桌。
一罐小小的辣酱背后,是一整套绿色供应链的上下协同机制。“在上游端,我们建立了完善的绿色采购管理体系和绿色采购标准制度;在下游端,我们建立了绿色回收制度,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豆渣等废料进行循环利用,实现了废渣资源化。”利民调料总经理程鹏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自身也在努力节能减排。比如,在天津新立中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立中合金),从报废汽车、废弃民用品等前端市场回收的大量废铝通过低能耗熔化、无害净化处理后,变成了再生铝合金,这些“变废为宝”的可用资源将重新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一条“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绿色供应链就这样完成了运转。新立中合金财务副总监杨少云向记者介绍,公司每回收利用1吨再生铝,可减少矿石开采11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约1.4?吨,减少固体废料排放20吨,节约用电约13000度。
在“链”上促生态
今年3月,天津中集从唐山、承德等地采购了2万多吨钢材。这些原材料经过预处理、机加工、焊接、喷漆等工序后,变身为标准集装箱发往全球各地。从外表上看,这些彩色“大铁盒”和以往并没有什么不同,但背后却蕴含着许多绿色发展的“密码”。
“集装箱外表面需要整体喷漆,以前用的都是油性漆,操作过程中会挥发有毒有害气体。现在我们全部用绿色水性漆替代,为此,我们投资了8000多万元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喷漆过程增加了2道烘干和2道降温的工序,制造环节的费用也有增加,但从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值得去做。”天津中集总经理陆翔健说。
绿色供应链的发展增加了某些生产环节的成本,但也会带来资源的节约和能效的提升,令整个产业生态体系变得更加健康、稳定。在天津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智静看来,对供应商来说,这是一种“以市场换成本”的过程,因为拿订单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如果无法跟上核心企业绿色升级的节奏,供应商很可能会失去获取订单的入场券,进而失去市场。
“去年,我们的重点客户天津中集要求运送集装箱的车队需达到国五以上排放标准。当时我们手上有95辆重卡,但只有20辆符合要求。为了达到客户提出的排放标准,我们重新贷款购置了75辆国五重卡车。”天津强力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彦告诉记者,虽然买新卡车花了1000多万元,但有了这些排放标准更高的车辆,公司顺利拿到了大客户订单,车辆更环保,禁行、限行的区域少了,能跑的业务范围也更广了。
绿色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驱动着成百上千家供应商走上绿色、低碳道路,绿色管理理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加快绿色转型。市工信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处有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天津市将培育市级绿色工厂累计达到200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累计突破150家。